喜报!我院学子在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荣获银奖

7月11日—13日,“农行杯”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举行。我院沈语欣团队的《一饵满舱——宝蟹饵料开启未来捕蟹新华章》(成员:王懿、韦慧婷、田野、许慧、陈思怡)在本次大赛中荣获银奖。这也是旅游学院在该赛事中首次获得的最高荣誉。

“农行杯”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省教育厅、团省委、省科协、省学联联合主办,是全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重要赛事。大赛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,设有高教主赛道、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 赛道、职教赛道、产业赛道、人工智能赛道、机器人赛道及萌芽赛道等类别,鼓励大学生聚焦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、人工智能 +、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开展创新实践。本次大赛吸引全省 100 多所学校参与,报名项目达 5.93 万个,参与人次超 43.9 万,内容涵盖多个新兴和重点领域。

这一成绩的取得,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潜心钻研与学院的大力支持,更是该团队聚焦技术应用与助农实践,凭借斗志和毅力攻克一个个难题的真实历程。他们在挑战中展现的坚持和努力,成为了项目推进中的亮点。下面,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。


一、对话团队负责人

(一)备赛初期,你们是如何确定方向的?

这是个跨专业项目,刚接触时我对捕蟹饵料相关技术完全陌生,一开始确实有些手足无措。在老师的鼓励下,我们开启了3 个月的调研:走访了 多个渔业乡镇和渔业家庭,还发放了 352 份调查问卷,重点了解渔民在饵料使用中的实际需求与痛点。作为组长,我既要统筹团队分工,又要牵头解决技术应用场景中的各类问题,始终专注推进调研,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慢慢明确技术应用的核心方向。

(二)作为组长,你在项目推进中如何应对压力与挑战?

方案提交阶段正值期末,备考多门课程与统筹技术应用方案完善的任务重叠,对我来说压力不小。很多个夜晚在台灯下交替复习课本与梳理项目进度,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清醒一下,思路不顺畅时就独自在走廊走一走找找灵感。偶尔也会有压力大的时候,但想到学院给的支持和团队的期待,第二天还是会打起精神继续努力。带领团队反复钻研技术应用逻辑,从介绍项目不够流利到能清晰阐述助农路径,看到渔民试用后的初步认可,觉得所有辛苦都有了意义。

(三)这次获奖对你们来说有什么意义?

对我而言,这次获奖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:一是个人成长的突破,作为大二学生,从对跨专业技术一无所知,到能统筹团队推进项目、清晰讲清技术应用逻辑,抗压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。二是助农实践的起步,我们通过调研摸清了渔民需求,搭建了技术与渔业的初步链接,为后续助农打下了基础。三是团队协作的肯定,从备赛初期的手足无措到最终获奖,每一步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互相支持,这个奖项是对我们熬夜攻坚、协作奋进的最好回馈,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“扎根实践、服务社会” 的初心。


二、对话团队成员

(一)请问在比赛前期,你们都做了哪些工作?

在确定要参与比赛之后,除了和指导老师沟通、了解项目,我们还根据需求快速组队分工。课余时间就上网找历年获奖的优秀作品拆解,想找出它们在选题角度、逻辑架构、亮点呈现这些方面的门道,以及那些能打动评委的关键要素,好给自己的项目做参考。

(二)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,你们有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
临近期末,专业考试、课程论文与参赛PPT 制作时间冲突成了最大的挑战。专家要求 PPT 突出差异化,需补充应用案例和竞品数据。我们白天整理测试数据,午休和晚上复习课程,后半夜改 PPT,将技术参数通俗化。团队多次熬夜梳理逻辑,试了 20 多版框架才理顺,险些耽误省赛提交。

(三)从参赛角度,你们有什么想对身边同学说的?

参赛别害怕跨学科探索,不同专业的知识碰撞反而能挖掘出项目的独特价值。面对考试、论文和备赛的多重压力,团队协作是破局关键—— 要学会拆分任务、聚焦核心、分清主次。就像我们平衡学业和赛事时,先齐心保住方案的核心逻辑,再一步步完善细节。备赛时和队友一起打磨 PPT 细节、推敲答辩故事线的每个转折,哪怕熬到深夜也互相打气,这种抗压坚守、协作奋进的经历,会成为人生中特别珍贵的成长印记。大胆去尝试吧,过程中的收获远比结果更重要!

三、师生同心—— 照亮前行的路

(一)教师团队提供了哪些支持?

从技术应用逻辑的梳理到方案呈现的优化,团队老师们逐字逐句打磨答辩稿,反复推敲每个细节;老师们更是牺牲休息时间全程跟进,从调研方向的校准到PPT 版式的调整,事无巨细地给予耐心指导;辅导员也时刻关注我们的状态,在压力大时给予心理疏导和鼓励。正是这样多方教师力量的汇聚,让我们在迷茫时能找准方向,在疲惫时能重获前行的动力。

(二)学院为项目提供了哪些保障?

学院为项目构建了全链条保障体系:学院领导始终关注项目进展,徐院长亲自辅导梳理核心优势,协调各部门形成支持合力;专门邀请行业专家和赛事指导专家深入参与,从核心逻辑到呈现细节对项目进行多轮打磨,提供专业指导;从项目启动的资源对接、备赛阶段的专家辅导,到参赛过程的后勤保障,学院的全方位支持让我们能毫无顾虑地投入项目探索。


四、以赛育人—— 见证成长的力量

旅游学院党总支负责人表示:项目推进的过程,正是学生成长蜕变的过程。无论是《一饵满舱》小组还是《邂逅锌氢》小组,他们从对技术应用懵懂,到能清晰阐述助农路径;从遇到困难时的犹豫退缩,到主动攻克,彰显了我院学子的学风底色。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锤炼了创新思维,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。

旅游学院行政负责人感慨道:看到学生克服困难获奖,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。虽然助农之路才刚刚起步,参赛也是首次尝试,但学生们在技术应用探索中获得的成长,比奖项更重要。未来学院会继续搭建跨领域协作平台,让更多学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。

下一条:绍兴市旅游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举办《智库建设与要报写作》座谈交流会

关闭